書單 | 意見不同,還是可以好好說

前幾天某個讀者發了一條訊息:「您會覺得我在抄襲您的貼文嗎?」

我回:「文字只是抒發工具。」

輾轉得知他引用了某人社群的文字被當事者檢舉,讓讀者覺得委屈,畢竟引用都有註明出處,如果當事人覺得不喜歡,則可以溝通下架,不需要謾罵,甚至烙人一起檢舉,讓彼此都不好受。

這讓我想到玻璃心的主唱陳芳語突被報抄襲,寫了一篇澄清文,說購買跟日期都有證明,很奇怪的是舉報者往往都不像當事人詢問,就直接見風捉影,反正網路鍵盤傷害人不會怎樣樣,但最終搞到風風雨雨,又一顆玻璃心碎的聲音。

最後我跟他說:有意見就下架處理,不需要道歉。

《意見不同,還是可以好好說》這本書就是告訴廣大只想好好和平相處的人,歧見並不會因時間消失:

  • 1. 處理意見不合,必須學會有建設性的坦率處理問題
  • 2. 歧見原本就會存在,不需要試圖說服他人
  • 3. 爭執不是壞事,但可以集思廣益,指出問題所在

此書有八種對話習慣,協助將沮喪的爭執變成富有建設性的交流

  • 1.觀察引發焦慮的原因
  • 2.分辨自己的內在意見
  • 3.善用認知偏見
  • 4.只說己見且不推測他人想法
  • 5.提出好問題
  • 6.尋找交集
  • 7.建立有安全感的分享空間
  • 8.實際參與困難的議題

舉例之前我有篇文章被人對號入座,胡亂被人引用罵了一篇,當下看到真的非常焦慮,甚至還有人直接到我粉專來嗆聲。

一看到別人影射罵我,雖然沒有指名道姓,但也八九不離十,整個氣憤難耐到想直接衝去對方家門口搧他兩巴掌,此時的焦慮來自於「被冤枉」的不甘心。

內在聲音有四種,權力、逃避、理性跟可能性,這些決定了犯錯時我們責備自己或同情自己,然後分享接下來怎麼做對自己最有利。

朋友A告訴我:「何必在乎這個人。」畢竟攻擊我的人是一個完全不認識的人,我很懷疑這到底是認知偏見,還是被激起的憤怒保衛慾望。我選擇不揣測他人的觀點,以及他發文的動機,最終給了一個結論,關掉在意。

對此我提出一個解釋,人之所有同溫,並定往合適舒服的方向去,並更堅定的了解自己所在陣營,並也接納了意見不和的聲音,在內心開了一扇窗戶,讓他離開房間。

過去,一生氣可能就會想在社群空間討拍,或許短暫的安慰與溫暖。但這無益幫助自己走出沮喪,重複的行為還會讓身邊人檢討起行為,這次讓我明白找合適的分享空間的傾訴,遠比把事情鬧大搞砸來的有用。

面對意見不和,無法靠視而不見來改變現實,唯一的出路是穿過它。

博客來:https://reurl.cc/l5YeRd

書籍資訊

Image2B17
  • 書名:意見不同,還是可以好好說:Twitter 、Slack高績效團隊負責人,教你化解歧見的8種溝通心理技術
    Why Are We Yelling? : The Art of Productive Disagreement
  • 作者: 巴斯特‧班森 Buster Benson
    譯者: 辛一立
    出版社:天下雜誌
    出版日期:2021/09/29
  • 博客來:https://reurl.cc/l5YeRd
雪兒Cher
雪兒Cher

台灣桃園的作家、心懷自由流浪者
相信孤單也是美好
合作請寄信至[email protected]

文章: 1009